1949年1月实盘杠杆配资,北平的天很冷,但局势更冷。

解放军大军压境,傅作义突然宣布起义,北平和平解放,这件事在很多历史书上都被归为“和平解决”的成功案例,但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,当时在北平城内,除了傅作义,还有两个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,李文和石觉。
这两人,一个是第四兵团司令,一个是第九兵团司令,手里都有不止五万兵力,按理说,如果他们中有一个反对,局势就不会这么顺。

但他们都没有动,甚至一句反对的话都没发声,其实并非巧合与懦弱,而是因为现实太复杂,局势太紧,根本没给他们留下选择的空间。
很多学者一提及这段历史,总爱用“忠诚”来解释李文和石觉为什么没反抗,说他们是识时务、顾大局,但真要把这件事说清楚,不能只用“忠诚”两个字糊弄过去。
当时的情况不是他们想不想动,而是他们根本动不了,傅作义早就把局布好了,所有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都提前做了安排,李文和石觉虽然兵多,但其实已经被架空了。

傅作义安排李文驻守西城区,石觉守东城区,听起来像是把最重要的防线交给他们,但实际上这正是把他们隔离开来的一种方式,两人平时要互通消息,得绕过傅作义设立的总指挥部,这就等于他们之间的联系已经被人为打断。
再加上北平主城区的北部,也就是交通和指挥的枢纽地带,早就被傅作义的人控制住了,李文和石觉虽然还挂着“兵团司令”的名头,但他们的兵,调不动,命令发不出去,等于就是高级“看门人”。

再者傅作义也没有直接把他们撤职或者调走,因为那样反而容易引起反弹,他用的是更细致的办法,限制他们的调动权限,比如李文,他虽然名义上管理几万部队,但只要没有傅作义的命令,他一个营都调不出来。
石觉的情况也差不多,虽然他看起来更强硬一点,但被安排在最外围的防区,能看的地方多,能动的地方少,他们并不是没有兵,而是没法用兵。
这个时候再来看傅作义的动作,就知道他不是临时起意搞起义,而是早就计划好了,从1948年下半年开始,傅作义就通过秘密渠道和中共接触,谈判和平解放的方案,到了1949年1月,已经到了签协议的阶段,但在整个过程中,李文和石觉根本没被拉进来。

1月21日,傅作义在北平饭店开了个“高级军官会议”,参会的只有他信得过的心腹,李文和石觉根本没接到通知,会场外安排了警卫,会议期间通信设备也被切断,就是防止信息泄露或者有人想插手。
会议结束后,傅作义派自己人带着文件去找李文和石觉,告诉他们这是命令,而此时,他们两个其实已经明白了,起义不是在商量,而是已经定下来的事。
他们想反对也来不及了,外面解放军已经在城外布好阵势,城市内部的指挥和通信又被傅作义掌握,他们要是贸然行动,不仅动不了兵,还可能被当成搅局者处理掉。

这时候很多人会问,他们就不能冒险一试吗?问题是,真的不是他们不想,而是条件不允许,解放军当时部署在北平外围的兵力已经很充足,尤其是第39军和第104军,还有装甲部队,一旦城内有动静,完全可以马上进攻。
而且北面、西山一线也早已被控制,北平从外部几乎没有可以突围的路线。
更关键的是,傅作义在1月中旬就宣布北平进入战时警戒状态,这个命令不是通过兵团系统发布的,而是绕过李文和石觉,直接由城防总指挥部下达,当时李文收到的指令是“原地固守,不得外出演练”,石觉也被告知“保持阵地,不擅移动”。

这些看似平常的军事命令,其实就是把他们按在原地不许动,一旦他们有任何调动部队的行为,就会被质疑是反对起义。
有人说,他们要是真的想反抗,应该早有察觉,提前做准备,这个说法听起来有道理,但现实情况是,傅作义的控制非常细致,从信息渠道到命令系统,从兵力部署到人事安排,几乎没有留下缝隙。
李文和石觉不是没察觉,而是他们察觉了也无能为力,比如李文,他收到傅作义的起义文件后,只问了一句“这是命令吗?”得到答复后,他就什么都没说,回营去了。

石觉稍微反应强烈一点,他马上召集了自己的军官提高警戒,但也没有下一步动作,因为他知道,一动就会被看作是对抗,傅作义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操作这一切,他背后还有整个起义计划在支撑。
从外部看,北平和平解放似乎非常顺利,没打仗、没交火,像是一场大家都同意的“交接仪式”,但从内部来看,这其实是一场高度控制下的静默行动,李文和石觉不是没想法,而是没空间。
他们的部队被分散,指挥被架空,命令被绕过,信息被屏蔽,外有解放军逼近,内有傅作义掌控,他们就像是被锁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,即使心里有火,也发不出光。

历史上,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,比如伊拉克战争中,美军推进巴格达前夕,萨达姆手下的很多军官也突然“失声”,不是因为背叛,而是因为整个国家机器已经瘫痪,他们即使想反抗,也没有了操作的空间。
李文和石觉当时所处的,就是这样一个现实局面,傅作义不是靠说服他们来完成起义的,而是一步一步把他们“边缘化”,他没有直接对抗,而是用制度和结构把他们锁住。

兵权在手,但无权调动,军职还在,但没有决策权,部队还在,但像是被拔了牙的猛兽,等到傅作义正式通电起义,李文和石觉除了沉默,已经没有第二种选择。
北平和平解放的结果大家都知道,但过程其实并不简单,李文和石觉的“沉默”背后,是一次非常成熟且细致的权力运作,他们不是没看懂局势,而是他们的每一条出路都被提前堵死,这不是他们个人的问题,而是现实条件下的被动局面。
他们手握重兵,却无法反抗,不是因为胆小,也不是因为忠心,而是因为整个结构已经决定了他们的行动边界。

其实,很多时候,决定一个人能不能“动”的,不是他的意愿,而是他的位置。
美港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